“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促进区域内跨境债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公司债券为中心的金融,因其流动性高,贷款方的风险可以有效分散,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融资调整,加速市场回暖的速度。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仅仅依靠银行间接融资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因此需要促进跨境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信用评级对于债券发行公司、投资家、监管当局而言是不可欠缺的金融基础设施。2008年金融危机后,虽然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对评级机构过度依赖的问题成为议论焦点,但就“一带一路”区域的各个国家而言,如何促进评级机构的发展则是面对的主要问题。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亚投行的主导者,我国有责任积极推动该区域的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促进区域内债券市场的高效和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多数国家,企业的资金筹措大多依赖于银行贷款。这种方式下当经济受到冲击时,首当其冲的是银行,贷款和存款双方不会直接受到影响,但当这种冲击超过了银行自有资本的承受能力时,往往就会爆发系统性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信用下降,长期地殃及实体经济。这种情况曾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出现过,而眼下欧元圈也正身陷其中。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促进区域内跨境债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公司债券为中心的金融,因其流动性高,贷款方的风险可以有效分散,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融资调整,加速市场回暖的速度。然而,如果企业的资金中公司债券所占比例越大,一旦陷入经济危机发生不良债问题,那么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回笼将会变得相对困难。因此有效评估发行债券企业的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的信用评估制度和评估机构不可或缺。
就“一带一路”的各个国家而言,信用评级的缺失导致实体企业融资难,以及不良债的发生,因此如何促进评级机构的发展是完善区域内金融制度基础,促进债券市场的主要问题。在经历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各国都纷纷减少短期借入,以摆脱对银行的过度依赖问题。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各国政府倾向于扶持债券市场的发展,希望在亚洲区域内形成新的储蓄与投资的渠道。2003年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央行行长共同签署了《组建亚洲债券市场倡议书》(ABMI)。其目的是促进亚洲区域内的储蓄能有效地转为同区域内的投资,旨在建立高效和流动的债券市场。
然而时至今日,亚洲的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十分有限,除马来西亚,韩国和新加坡以外,各个国家的市场规模依然很小。其原因在于区域内的信用评级制度和机构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弱,评级信用度低。“一带一路”区域内大多数评级机构,隶属于金融机构或者政府而不具备第三方的独立性。因此尽管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在掌握本土企业的实际情况方面具有优势,但实时评级,尤其是实时对降级的评判往往显得十分迟缓。其次是可比性低。由于没有形成区域内的统一标准,各个国家的评级机构仅以特定国家、地区的企业以及政府机关为对象,所评结果尽能反映在该国内发行的债券风险,因此,对要进行跨境债券投资的投资家而言,不能提供具有可比性的参考。另外,信息公开缺失。进行跨境债券投资的投资家自身也往往具备有对债券进行评级的能力和机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为完善内部评估结果,需要参考第三方独立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和相关信息,比如违约数据等。但由于评级制度和机构独立性的缺失,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披露严重不足。
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亚投行的主导者,我国有责任积极推动该区域的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从而促进区域内债券市场的发展。结合上述问题的分析,建立“一带一路”区域的评级制度,推动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统一评级标准和方法制定区域信用评级发展的指导手册是切入点。为推动“一带一路”各国的主动扶持本土评级制度建设和机构发展,统一评级标准和方法,使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具有可比性,可以由亚投行牵头制定具有区域共通的基本评级标准和方法的指导手册,明确信用评级过程和透明度的最低要求。其中评级手法和标准要考虑产业特性,按产业、业种分门别类制定相应内容。
第二,统一区域内评级机构的认定标准。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IMF)、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机构都对评级机构有关规制问题采取了对应措施。可以考虑由亚投行牵头,在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签署的《构建亚洲债券市场倡议书》(ABMI)基础上,进一步在认定地区内各国评级机构上统一基本标准和共同目标。
第三,完善会计标准、企业信息披露等规定和制度。财务报告是信用评级的基础材料,数据指标的定义,采集方法的统一,以及对违约的定义,破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统一亦或是妥当处理各国的差异,是实现评级结果的可比性和提高信用度的制度基础。
第四,促进信息公开透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公开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以及债券发行企业的基本情况,不仅可以改善与评级相关的信息环境,也可以促进同行竞争,提高信用评级效率和信用度。同时发债公司的信息公开,也为投资家合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有效控制风险,推动区域内债券市场基于市场原理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
|